更新时间:2025-09-24 04:03:55
最近看了这部获得柏林金熊奖的#wlw# 电影,有太多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好电影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讲故事,还能挖掘观众内心深处未曾被触碰的角落,让人既被看见,又被理解。
先说缺点:影片的对白和独白过于饱满,几乎带着小说改编的质感。导致我在读字幕和看画面之间不停切换,观影稍显吃力。这个是我觉得唯一的缺点😆 电影主线是一段17岁女孩的暗恋故事。我最喜欢的场景设计是“织毛衣”——作为情愫发展的隐喻,它既可以充满母性,也能带着暧昧。两个年龄差距明显的女性一起织毛衣:你可以理解为她们在分享亲密,也可以理解为只是一场专注的手工。老师是否真的回应了女孩的情感?还是女孩的自我投射?这种暧昧与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影片最迷人的张力。 影片里还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的副线:三代女性因女孩的单恋日记而展开的对话: 让我同样印象深刻的,是三代女性围绕女孩的“单恋日记”展开的对话: 外婆感慨:“她的爱真诚而炽热,我好羡慕。”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担忧:“女儿是不是遭遇了侵犯?”随后又转向欣赏:“她写得太好了,应该出版。” 女孩:“我不代表任何群体,只代表我自己。” 三代女性的反应,恰如三种不同层次的女性主义观:外婆遗憾觉醒太晚,错过了尽情享受人生的机会;妈妈强调事业与价值变现,却被外婆“鄙夷”;而女儿拒绝被定义,捍卫个体经验的独立性。通过这条副线,影片展现了北欧社会对“爱与个体经验”的尊重与包容。 最让我胸闷的一幕,是女孩的手稿交到老师手里后,老师与母亲的对话。老师说: 「那些描写让我非常困惑,太露骨了,明显是她的幻想,但读起来却有种被侵犯的感觉。她描写自己抚摸我手臂时的细节让我直冒冷汗,那算是她在侵犯我吗?」 「可话说回来,迷恋本来就是自我中心的。她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真实的我。」 看到这里我一度怀疑:导演是否在暗示一切只是未成年女孩的幻想?直觉和理性告诉我,不该是这样。后来查阅导演采访,我得到了确认。导演谈到:很多治疗师看这个部分都认为—老师的反应是施虐者的典型辩护: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试图操控舆论。她其实清楚自己做错了。
最后电影尾端,小女孩和心理咨询师的那段谈话,也是导演刻意为之。男咨询师把女孩的经历轻描淡写为“一场普通的青春期单恋,每个人都有。”试图用心理学框架去定义和缩小她的生命体验。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的心理咨询师,我更想指出:电影里的咨询师是不专业的且傲慢的。 1.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咨询关系。 2.对来访者的体验进行了否定和简化。 3.把理论框架强加于当事人,而不是尊重她的独特生命轨迹。 我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从来不是把人的经历“扁平化”,而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让个体探索并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完成她自己的“英雄之旅”(借用荣格的比喻)。这一点来看,我想影视创作、人文研究,其实都在做同样的事。 最后想说,现代人似乎越来越疲于谈论和体验“爱”。因此格外感谢这部电影仍然愿意正视爱、描绘爱,尊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当宇宙走向尽头,人类最终需要的,也许还是爱与拥抱🫂。无论爱的结局如何,爱本身就是美好的。就像那个勇敢的女孩,敢于直面情感风暴,她让大人们看见:青春期的爱或许莽撞,却比任何成熟的谨慎更真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致敬野心家——评灼灼韶华
下一篇: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