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1 04:03:04
我认为在这部纪录片中所构建出来的艺术是不具有真实性的,它完全来自于社会构建,但影响这种构建产生的方法本质其实是简单的,也就是是否产生了被大众认可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街头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这部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分为原初的影响力与解构后的影响力两个部分。
首先,这种影响力在最初是由一批带有创作思路的艺术家产生的。Banksy构建影响力的方式是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装置设计与对于特定事件的关注而产生的,比如说在纪录片中展示的在西岸的隔离墙上的作画。再比如Shepard是通过开创一种重复性的propaganda,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构建出一种对现实的反叛。这两种都是先前所说的靠作者自身的想法构建出来的现实意义,他们产生的影响力让街头艺术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让这种艺术形式进入了公众视野。这种天生带有“反叛”色彩的艺术是相当接地气的,人人都能创作,且其创作思路相当自由,当它进入公共视野后,很容易就被解构成一种“随意的艺术”。这个时候Thierry的出现其实就有迹可循了,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从头到底都在伪装而想追名逐利的人,相反的,通过这部纪录片的描述方式,我认为他就是一位思路比较简单,把一件事重复做但不带有什么思考的人。这或许与他年幼时的经历相关,但就是他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执着以及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最终产生了他的巨大的影响力。
带有创作思路的所谓严肃街头艺术家认为Thierry的那种艺术是“不好的”,是“复制品”,是“胡乱的创作”,甚至不愿与他交流,但是从最终产生的结果来看,他的作品被L.A. weekly报道,卖出上百万美元的价格,还能为麦当娜的专辑创作封面,这无疑是Thierry承接了Banksy和Shepard的影响力,无非就是一种社会构建。此时的观众只要知道这场艺术展是“banksy推荐的”,是“充满街头艺术作品的”,那里面作品的真实性、是否原创、是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些都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被解构完了的街头艺术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符号(Banksy这个名字同样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那就会产生影响力,那就会成为艺术,那就是社会所创造出的全新的“街头艺术”这个概念。而这种解构后产生的街头艺术,其推手又恰巧是最早最遵从艺术是带有想法精心构建出来的那些街头艺术家。我想正是因为这一点,Banksy才会想到创作出这一部纪录片,因为现实的故事已经打破了他自己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预想,我觉得他并没有在这部纪录片中对Thierry表现出非常大的敌意,而他也因为一手推动了这种解构后他们认为“无意义”的街头艺术而困惑。让这些故事进入大众视野,是为了进一步探索街头艺术的意义与影响力,试图重构原初时街头艺术的意义。而按“实际”交代Thierry的生平,也并不是在抨击他本人的行为(毕竟Banksy也是造就他的重要人物),是为了让观众更客观的去探讨这个事件本身,而非Thierry的所作所为。
我非常好奇的是当这部纪录片被完成后,大家对于Thierry的评价是否继续会产生变化,是否他作品积累的价值被清零,而这一刻,这部作品本身是否也成为了这整个“街头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唯美的中式虐恋请不要错过
下一篇:浅谈一些智障的影评言论
满屏找爸爸:《旁观者》里的代际隔阂与亲情迷思
与原著比较下的一些想法
难看
静默的诗篇:论《旁观者》的东方叙事美学与情感表达
《时间之主》:瑕不掩瑜的美感实验作
细节解读
《旁观者》:在时间的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父爱
《日掛中天》值得二刷三刷N刷的优质电影,辛芷蕾就该拿影后
在2025年人该如何去活着?
10号舱的女人|没有悬只有疑的拉胯悬疑
怎么每一集都有金句……
离开宿主的寄生虫能活多久
看《德里镇》联想到《怪奇物语》不是很正常吗?
李玉宇宙:似曾相识宴归来
极端痛苦的现代人:肉体、精神甚至潜意识
一些南京路演的碎碎念
恐怖与唯美的结合——破除压抑,重拾人生
MLB的“新跨界”:娱乐蓄势,棒球破圈
关于女孩
不要一杆打死一船人
